利在千秋
王工会偶尔想起大学时工程伦理课上曾在昏昏欲睡中听老师提起过的例子。
“粘液瘤病毒并没能消灭澳洲的兔子,用以制鼠的猫引发了岛屿鸟类的灭绝,工业革命的滚滚浓烟弄得地球乌烟瘴气——我并不是教育大家要追求环保。”老师敲了敲黑板。“而是希望你们记住一件事,面对一项工程,不能仅仅看到功在当代,更要追求利在千秋。”
那时的王工还不叫王工,那时的他也还没有秃瓢。还是学生的他问了老师一个问题:
“那千秋之后呢?”老师没有回答,而是摘下了眼镜,宣布下课。
王工是国家级科创项目,试验型速子计算机“千秋”的工程负责人之一。每天,他都要指挥调动着数千名工人,将建筑材料浇筑成为项目的一部分。而时不时的,会有坐着专车的专家们前来,拿着图纸,对着工程各处指指点点。王工不太清楚细节,但仍明白他们讨论的关键:如何才能让速子计算机搭建成功。
“它究竟是什么呢?”有一次吃午饭的时候,王工在食堂里揪住了那些专家里他唯一一个认识的人,李博士问道。“速子计算机……是不是就是升级版的量子计算机?”
“这个问题很复杂。”供职于中科院计算所的李博士显然被这么问过很多次。“不能一概而论,我们和量子项目部的研究是平行的……”
接下来的解释, ...